前沿成果
2021年2月2日,絲路環境專項科研骨干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聶勇研究員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發表了有關喜馬拉雅和喀喇昆侖地區冰川變化與水文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被譽為“亞洲水塔”的第三極地區,擁有除北極和南極外最多的冰川,其中約一半的冰川分布在喜馬拉雅...
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于2300米,2600-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45...
青藏高原中部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巧锱c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因此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由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組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
2020年1月31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以“Pollution exacerbates China’s water scarcity and its regional inequality”為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與境外單位合作完成的有關水質性水資源短缺評價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改進的考慮水質影響的水資源短缺評估方法,通過分析網格和流域水資源需求量與水資源...
夏季熱浪加劇土壤干旱從而減少地表潛熱釋放并促發更多熱浪天氣,最新研究表明,此“熱浪-干旱”惡性循環可能促使半干旱蒙古高原很快如北美西南部一樣貧瘠。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課題編號:XDA20060400)參與資助研究“Abrupt shift to hotter and drier climate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