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成果
古人類最早何時擴散到高原腹地一直為學界和大眾所關注。作為“地球第三極”,廣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資源稀缺,環境惡劣,對人類生存構成嚴峻的挑戰。由于青藏高原屬于抬升剝蝕區,地層堆積難以保存,人類活動的證據難以完整保留下來。以前在青海湖附近等海拔較低的青藏高原邊緣地區(海拔3000-3...
陸地生態系統通過其碳匯功能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減緩氣候變暖;而陸地碳匯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十分敏感。陸地碳匯的動態變化及其驅動因子,是目前全球碳循環研究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1998-2012年間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的變暖速率較之以往明顯減緩;與此同期,全球植被生產力的增速有所減緩...
2016年7月17日和9月21日,西藏阿里地區的阿汝冰川連續發生了兩次冰崩。近期氣候變暖和降水增加以及當地特殊地質條件等因素的疊加導致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垮塌。氣候暖濕化和特殊地質條件的結合,將帶來更多環境災害風險。西藏阿里阿汝錯湖區在短時間內先后爆發了兩次大型冰崩災害,對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及周邊地區脆弱的...
雪蓋是特殊的大氣下墊面,其反照率可達0.8以上,而裸土和草地的反照率則僅為0.2左右。雪蓋通過其高反照率特性改變地表能量分配并進而影響天氣和氣候過程。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度高、氣溫寒冷,具有較高的積雪覆蓋率。超過一個世紀的研究表明,在年際、年代際時間尺度上青藏高原雪蓋顯著影響包括我國在內...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里,影響20多億人的生存環境。目前,第三極正在經歷快速變暖,處于過去2000年來最暖的時期。研究發現,這種變暖導致第三極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大部分冰川正經歷著強烈的冰量損失與面積萎縮,特別是在印度季風影響下的藏東南冰川尤為顯著。冰川退縮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