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4co4x"><object id="4co4x"><menuitem id="4co4x"></menuitem></object></s>

        <li id="4co4x"><object id="4co4x"><menuitem id="4co4x"></menuitem></object></li>
      1. 《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2022)》在2023中關村論壇正式發布

        文章來源 :

        2023-05-31 08:39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支持下,項目四“人類活動的環境影響與調控”與聯合攻關項目二“高原人-環境相互作用的生態環境影響與調控對策”組織專項相關科研人員,撰寫完成了《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2022)》報告。該報告于5月27日在2023中關村論壇基礎科學、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上正式發布。

        該報告以青藏高原中國區域為評估對象,利用專項成果、統計數據、科技文獻和其他資料,以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部分成果,分析了高原史前(19 萬年—2000 年前)及歷史時期(2000 年前—20 世紀中后期)人類活動發展過程,以及高原生態環境狀況及其變化;研究了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放牧、耕種、旅游、工礦開發、城鎮建設、重大工程和生態保護與建設等各項人類活動變化過程;構建了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的13大類150余項指標的評估體系,從單項和綜合的角度,重點評估了近40 年來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分項和區域層面,提出了人類活動調控策略。

        報告指出,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可追溯至約20萬年前,早期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極其有限。1961年以來,青藏高原氣候變暖加速,達全球平均增溫速率的2倍,降水變化區域差異顯著,南部與東部降水減少、西北部增加;生態狀況總體穩定向好,環境質量優良,但局地仍存在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凍土退縮等問題。

        評估發現,高原人類活動強度總體較低,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高原人類活動強度較高區域主要分布在東部河谷和西藏一江兩河地區。近40年來,高原放牧活動強度降低,對草地的影響減弱,耕地利用強度提高,對生態環境影響有限;工礦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控;旅游業支撐作用提升,但局地生態環境壓力加大;重大交通工程快速推進,對工程區生態環境產生影響;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弱,且2010年以來,影響程度增速放緩,年均增長速率由0.84%下降至0.70%;但跨境污染物影響持續增加。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成效逐步增強,對穩定生態安全屏障發揮了重要作用。

        報告建議,未來應進一步科學調控人類活動,構建現代農牧業體系,發展生態旅游和綠色工業,建設高原特色城鎮體系,推進生態建設系統工程,因地制宜制定分區發展方案,促進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該評估報告由院內外30余家單位的110余位科研人員,經過近20次的集中研討和全面修訂,歷時4年撰寫完成。其間,60余位專家提出了具體評審意見,藏、青、甘、云等多省區主管部門出具了書面建議。編寫形成的報告文本約36萬字,將于近期正式出版。該項評估是一次對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影響較為系統的研究。報告發布引起了強烈反響,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社、光明日報、北京電視臺、新京報、科技日報、科學網等新聞媒體進行了報道。

        基礎科學、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為2023中關村論壇的平行論壇之一,是“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年”的一部分。來自科技部、基金委、教育部、中科院的相關領導、院士專家與來自英國、美國、巴西等各國科研機構及國際科技組織的200余名代表以線下或視頻方式參加了本次論壇。

        圖片 1.png

        陳發虎院士發布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2022)成果

        圖片 2.png

        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2022)成果材料展示


        圖片 3.png


        《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2022)》報告封面


            <s id="4co4x"><object id="4co4x"><menuitem id="4co4x"></menuitem></object></s>

            <li id="4co4x"><object id="4co4x"><menuitem id="4co4x"></menuitem></object></li>
          1. 美女操大嫩逼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