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藏高原土壤溫濕度觀測網的長時序(2009-2019)地表土壤濕度數據集發布
文章來源 :
2021-08-11 09:40
近日,絲路環境專項聯合攻關三項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鄭東海研究員(通訊作者)和荷蘭特文特大學ITC學院Bob Su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張佩博士(第一作者)在《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IF=11.333)上發表了題為“Statu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bservatory (Tibet-Obs) and a 10-year (2009-2019) surface soil moisture dataset”的數據論文,詳細梳理了Tibet-Obs各觀測站網的現狀及其應用情況,并基于已有觀測數據發展了一套長時序(2009-2019)地表土壤濕度(5 cm)觀測數據集,主要包含四個站網各站點的15分鐘原始觀測數據以及瑪曲和獅泉河站網的升尺度區域土壤濕度數據。該數據集目前已經在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https://data.tpdc.ac.cn)發布,用戶可開放獲取。
地表土壤水分是控制陸氣過程的重要變量,其觀測數據在發展、驗證和改進衛星反演算法及模式模擬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土壤溫濕度觀測網(Tibet-Obs)始建于2008年,包括瑪曲、那曲、阿里和獅泉河四個站網(如圖1),Decagon 5TM ECH2O傳感器以15分鐘的頻率現場監測各站點5、10、20、40和60/80 cm深度的土壤溫濕度信息。Tibet-Obs由荷蘭特文特大學地理信息科學與地球觀測學院(ITC)Bob Su教授課題組、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文軍教授課題組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馬耀明研究員課題組共同建立,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王欣博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鄭東海研究員以及ITC曾亦鍵博士協同維護工作,目前已連續運行超過十年,并被NASA的土壤水分主被動衛星SMAP選定為其產品的地面驗證點,是青藏高原為數不多的衛星尺度地面觀測站網。
土壤濕度長時序趨勢分析結果表明,獅泉河站網所處的高原西部荒漠區近十年土壤濕度呈變濕趨勢,而瑪曲站網所處的東部草地區域未呈現明顯的變化。連續的長時間序列土壤水分數據是青藏高原環境和氣候變化監測的關鍵信息,該數據集是目前青藏高原時序最長的土壤濕度觀測數據,對陸面環境及氣候變化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該數據集的發展得到了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A20100103)等資助。
文章信息:
Zhang, P., Zheng, D., van der Velde, R., Wen, J., Zeng,Y., Wang, X., Wang, Z., Chen, J., and Su, Z.: Statu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bservatory (Tibet-Obs) and a 10-year (2009–2019) surface soil moisture dataset, Earth Syst. Sci. Data, 13, 3075–3102, https://doi.org/10.5194/essd-13-3075-2021, 2021.
數據鏈接:http://www.tpdc.ac.cn/zh-hans/data/d323f0b2-dada-4ed5-aa00-57564da788d2/
圖1 Tibet-Obs土壤溫濕度觀測站網坐標及各觀測站點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