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夏邦瑪峰化石層聯合考察工作順利完成
文章來源 :
2021-06-15 17:56
希夏邦馬峰位于珠穆朗瑪峰西北方向120公里,是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之一,也是喜馬拉雅山脈的著名高峰。這里也是青藏考察和研究史上的一個地標。1964年,為配合國家體委組織的希夏邦馬峰首次登頂計劃,中國科學院聯合國內多家科研院所成立登山科考隊,在希夏邦馬峰北坡海拔5900米的野博康加勒冰川附近發現了珍貴的高山櫟葉片化石,由此開創了利用化石重建青藏高原隆升歷史的先河。但由于化石產地海拔極高、氣候條件惡劣,對于化石的確切層位、地質年代等諸多問題,一直沒有后續的相關研究。
2021年5月9-23日,“地質演化及環境資源效應”項目“新生代生物環境協同演化”(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新生代季風與植物協同演化”(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組)聯合組建科考隊,完成了對希峰新生代化石層的考察,除了確認了當年高山櫟化石的產出層位,還采集了新的化石材料以及其他科研樣品,為進一步認識希峰新生代生態環境演變歷史準備了條件。
時隔半個多世紀,古生物學科研人員登上希夏邦瑪峰化石點,采集科學標本?;c海拔5900米。(吳飛翔 攝)
完成考察之后,科研人員與當地干部群眾交流,普及第三極科學考察和研究的成果,探討科研成果如何服務當地發展(房庚雨 攝)
科考完成之后,研究人員與希峰自然保護區管理站所在地的干部群眾積極交流,普及第三極科考和研究的意義及成果,并結合當地生態保護和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的現實需求,從科研成果轉化的角度與相關負責人展開了廣泛的討論。聶拉木縣林草局副局長、希峰管理處主要負責人扎西多吉同志、寺龍村駐村黨委第一書記、波絨鄉文化站站長瓊加同志均對第三極古生物和古生態科研成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一致表示期待再次合作,并希望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團隊繼續支持和幫助當地的建設與發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