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環境專項成果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與中國減貧經驗
文章來源 :
2020-09-23 16:59
2020年9月16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與中國減貧經驗”線上研討會成功舉行。39個國家和地區的140余位前政要、國際組織和智庫代表,結合全球減貧實踐經驗,交流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路徑與方法。中國科學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簡稱“絲路環境”)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綠色絲綢之路環境變化影響評估與政策建議”課題負責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UNEP-IEMP)主任、中國扶貧專委會成員張林秀研究員應邀參加本次研討會,介紹了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得出的在減貧及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方面的中國經驗。
與會人士認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危機,如何成功應對此次危機已然成為全球減貧事業最現實、最緊迫的挑戰。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面對疫情等全球性挑戰,國際社會應堅持多邊主義,加大國際合作力度,共同捍衛全球公共衛生體系、守護人類生命健康;應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國際組織在減貧事業中的作用,持續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深化減貧領域的國際合作,共創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張林秀分享了其多年來包括減貧在內的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相關工作經驗。她表示,在眾多成功扶貧措施中,至關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人力資本的提升,而這項工作要從個體出發,對兒童早期發展期就加以科學的關注。對嬰幼兒早期教育的忽視是導致貧困地區陷入貧困陷阱無法掙脫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很多發展中國家對此領域的關注遠不夠。對貧困地區來說,只有保證嬰幼兒的充足營養、科學的家庭撫養及教育,才有可能促進嬰幼兒的健康發育與成長,為其未來適應經濟社會對人力資本的要求打下基礎,阻隔貧困的代際傳遞,實現消除貧困的目標并保證效果的可持續性。在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的實現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都存在的相互關聯,將消除貧困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首要目標,其實現與否與其他16個目標的實現高度相關,需要特別強調綜合措施。而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對經濟環境脆弱的貧困地區更為顯著,面對多種風險因素疊加的不利情況,更需要平衡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本次研討會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智庫主辦,美國卡特中心、德國席勒研究所、比利時中歐數字協會、法國橋智庫、南非國際事務研究所、俄羅斯文明對話研究所、羅高壽俄中關系分析中心聯合舉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新聞聯播節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及新華網國際欄目等多家主流媒體對會議進行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