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區域高溫熱浪數據集和風險評估結果發布
文章來源 :
2020-06-12 16:49
近些年,全球范圍內的高溫熱浪災害呈發生頻率更高、持續時間更長、災害強度更大的趨勢。一帶一路區域涉及全球超過66個國家和地區以及約44億人口,自然災害頻發、人口高度聚集、生態環境脆弱。一帶一路沿線絕大多數國家是發展中國家,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容樂觀,是全球自然災害最頻繁、損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為了研究一帶一路區域高溫熱浪風險的變化規律,高溫熱浪專題基于2833個氣象監測站點計算了一帶一路區域1989-2018年的逐日體感溫度數據,計算了逐年高溫熱浪災害數據集,并基于多源數據和危險性-暴露度-脆弱性框架評估了一帶一路區域的高溫熱浪災害風險。
本專題將體感溫度超過29℃和80%百分位數,并持續3天以上的天氣過程稱為高溫熱浪。高溫熱浪數據集的空間分辨率為0.1°,共有頻率(HWF)、總持續時間(HWTD)、最長持續時間(HWMD)、平均體感溫度(HWMAT)、首次開始日期(HWSD)和末次結束日期(HWED)6個字段。下圖展示了1989-2018高溫熱浪各屬性的平均值。
本專題選取高溫熱浪的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作為危險性,人口密度和夜間燈光作為暴露度,與水體/醫院的距離、NDVI和GDP作為脆弱性,下圖展示了一帶一路區域的高溫熱浪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東亞、東南亞、南亞和阿拉伯半島的高溫熱浪風險都處于較高水平。
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地區的體感溫度具有上升的趨勢,秋冬季節青藏高原和北極地區的趨勢更加顯著;中國東部、東南亞和南亞的高溫熱浪頻率處于較高水平,年均頻率超過6次,持續時間60天以上,極端體感溫度達到40℃以上,且大部分地區呈現繼續上升的趨勢;一帶一路沿線大部分地區都面臨高溫熱浪風險,中國東部、南亞北部為高熱浪風險區。在一帶一路倡議深入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高溫熱浪對人類生活和生產帶來的風險。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Remote Sensing上,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楊飛副研究員,第一作者為碩士研究生殷聰,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XDA20030302)和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建設”項目(CKCEST-2019-3-6)的資助。
文章題目: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Heat Waves Based on Apparent Temperature in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Region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3390/rs12071174
通訊作者:Fei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at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聯系電話:+86-10-64889079,電子郵件: yangfei@igsnr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