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眼看滄桑:古鳥化石揭示高原東北緣干旱歷史
文章來源 :
2020-04-17 18:40
六、七百萬年前的高原東北緣,地平線上目之所及,環境干旱卻不失生機;
鬣狗、大象、犀牛、豬、羚羊、馬、鴕鳥、禿鷲、獵鷹的遠古親戚隨處可見;
現在,另一飛羽也飄然而至,展示著酷旱環境下生命的張力;
它就是沙雞的祖先——干旱臨夏鳥。
近日,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再添重要成果。絲路環境專項項目七“生命與環境協同演變”子課題中科院古脊椎所李志恒、Thomas Stidham、鄧濤與周忠和在《生態學與進化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在線報道了一件出自臨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層的沙雞化石。這是已知亞洲最古老的、保存最完整的沙雞化石,研究者將其命名為干旱臨夏鳥(Linxiavis inaqousus),意為“一種來自臨夏地區干旱環境的鳥類”。 這一化石為了解中國沙雞特別是西藏地區沙雞的演化、高原生態系統及特有物種的面貌提供了關鍵證據。
沙雞為沙雞目鳥類的統稱,包括16個現生物種。盡管名字聽起來與雞相關,但實際上卻與鴿類關系最近。沙雞生活在歐洲、亞洲和非洲最干旱的地區(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緯度干旱帶)。它們主要以種子為食,還具有一項獨特的本領以適應干旱的生存環境。雄性沙雞利用胸腹部的羽毛收集水,然后飛回十幾公里之外的巢穴,哺育滋潤雛鳥。
臨夏鳥生存于距今約六百萬年至九百萬年的中新世,當時青藏高原持續快速隆升,季風氣候加強,中亞內陸地區氣候愈發干旱。林夏鳥化石點海拔2000米以上,這一高度遠遠超過了除青藏高原西藏毛腿沙雞(Syrrhaptes tibetanus)以外的所有沙雞種類。鑒于沙雞對干旱環境的出色適應,研究者據此推測臨夏鳥可能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適應了山巒疊嶂、干旱少水的高原東北緣。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化石點海拔頗高,氣候干燥,但其他化石顯示中新世時的生態系統卻是生機勃勃。漫步六、七百萬年前的古臨夏,你可能會像欣賞一部關于非洲稀樹草原野生動物的紀錄片。地平線上,目之所及,鬣狗、大象、犀牛、豬、羚羊、馬、鴕鳥、禿鷲、獵鷹這些動物們的遠古親戚隨處可見。而現在另一飛羽,臨縣鳥也飄然而至,展示著酷旱環境下生命的張力。
臨夏鳥的發現,填補了近2000萬年以來的沙雞化石記錄的空缺。正如臨夏鳥化石所揭示的那樣,這一漫長的地質時間里,可能正是現生沙雞演化和擴散的主要階段。
干旱臨夏鳥Linxiavis inaquosus化石(左)與基于CT掃描數據的Linxiavis inaquosus彩色圖像(右)。比例尺:1 cm。 CT數據可獲取于http://www.admorph.org/
Citation:
Li Z., Stidham T., Deng T., and Zhou Z. (2020) Evidence of Late Miocene Peri-Tibetan Aridification From the Oldest Asian Species of Sandgrouse (Aves: Pteroclidae).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8:59. doi: 10.3389/fevo.2020.0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