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七兩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文章來源 :
2020-04-08 18:12
2020年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項目7核心骨干成員完成的“植物化石為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提供新證據”(進展六)、“侏羅紀帶羽毛恐龍為鳥類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證據”(進展七)兩項成果名列其中。兩項成果均受到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項目資助。
植物化石為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提供新證據: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蘇濤研究員、周浙昆研究員所帶領的科研團隊于2019年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和《國家科學評述》(National Science Review)相繼發表了利用植物化石(圖1)重建青藏高原古高度的系列研究成果,發現青藏高原中部在2500萬年前還存在東西向的峽谷,而其東南緣在3300萬年前已經達到現在地貌,由此提處,青藏高原在地質時期具有復雜的地形地貌,從古植物學角度為認識青藏高原差異抬升歷史提供了全新視角。
圖1. 采自青藏高原中部倫坡拉盆地丁青組的大型棕櫚葉片化石。比例尺: A, 10 cm; B. 3 cm; C.1 cm; D. 1 cm。
侏羅紀帶羽毛恐龍為鳥類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證據:鑒于不同生物大分子在深時化石中的保存潛力,研究者今年來一直嘗試利用多鐘分析手段,利用深時化石中的分子證據來檢驗現代分子生物學得出的與演化相關的假說。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研究員團隊通過多種現代超微結構檢測技術、原位元素分析和免疫學的方法,對(距今約1.6億年前)的近鳥龍的羽毛化石(圖2)進行了分析,為羽毛的演化提供了直接的分子化石證據,該成果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
圖2. 用于本次研究的近鳥龍標本(STM0-214),取樣位置用紅色框標示
論文信息:
1、Su T, Farnsworth A, Spicer R A, Huang J, Wu F-X, Liu J, Li S-F, Xing Y-W, Huang Y-J, Deng W-Y-D, Tang H, Xu C-L, Zhao F, Srivastava G, Valdes P J, Deng T, Zhou Z-K. No high Tibetan Plateau until the Neogene. Science Advances, 2019, 5(3): eaav2189.(專項A第一資助)
2、Pan, Y., Zheng, W., H. Sawyer, R., Pennington, M., Xiaoting, Z., Wang, X., Wang, M., Hu, L., O'Connor, J., Zhao, T., Li, Z., Schroeter, E., Wu, F., Xu, X., Zhou, Z., Schweitzer, M.. The molecular evolution of feathers with direct evidence from fossil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9, 116 (8), 3018-3023.(專項A第一資助)
3、Su T, Spicer R A, Li S-H, Xu H, Huang J, Sherlock S, Huang Y-J, Li S-F, Wang L, Jia L-B, Deng W-Y-D, Liu J, Deng C-L, Zhang S-T, Valdes P J, Zhou Z-K*, 2019. Uplift, Climate and Biotic Changes at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in Southeast Tibet.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6: 495-504.(專項A第五資助)
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于1929年,是國內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學學術團體之一。自2017年開始學會每年度評選和發布“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十大進展的發布,有助于推動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同時,對于進一步促進學科創新發展,展示我國古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和科研成果,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原文修改自化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