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影響喜馬拉雅地震破裂的關鍵因素
文章來源 :
2019-07-10 12:58
06月26日,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絲路環境專項白玲研究員為第一和聯合通訊作者題為“Lateral variation of the Main Himalayan Thrust controls the rupture length of the 2015 Gorkha earthquake in Nepal”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首次系統評估了影響喜馬拉雅地震破裂的關鍵因素。
喜馬拉雅山脈位于青藏高原南緣,是全球典型的碰撞造山帶,大地震的發生影響著長達2500公里的人口密集地區。2015年4月25日在造山帶中部尼泊爾地區發生的7.8級地震,造成主喜馬拉雅逆沖斷裂發生長120公里、寬80公里的斷層破裂。自1984年地震學家Ni和Barazangi首次發現主喜馬拉雅逆沖斷裂以來,印度大陸向喜馬拉雅山底部俯沖的幾何形態及其相關的地質災害一直備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主喜馬拉雅逆沖斷裂的起伏程度被認為是影響地震破裂的關鍵因素。然而,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下,雖然地震多發,近場觀測資料非常匱乏。
為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白玲研究員的團隊利用幾種不同的近場觀測資料,包括團隊自2014年起陸續在平均海拔4.5公里的中-尼邊界和震源區加德滿都架設的寬頻帶地震臺站波形數據,重新審視了2015年尼泊爾7.8級地震序列的空間位置、斷層面幾何形態以及震源區速度結構。結果表明,印度大陸在喜馬拉雅山底部不僅沿著5度的平均傾角向北北東俯沖,并且在加德滿都盆地附近約100公里范圍內沿著同樣的傾角自西向東逐漸加深。同時,在加德滿都盆地兩側呈現顯著的結構差異,在盆地以西沿著俯沖方向存在長30公里、傾角約10度的斷坡構造,盆地以東俯沖角度更加平滑,并且在盆地以東約100公里的裂谷底部存在著與印度板塊基底隆起有關的障礙體,表明主喜馬拉雅逆沖斷裂的三維結構變化控制了2015年尼泊爾7.8級地震的破裂長度,為所在的2500公里造山帶印度大陸俯沖結構的認識提供了新的啟示。
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為該成果的第一標注。
論文信息:Bai L., Klemperer S., Mori J., Karplus M., Ding L., Liu H., Li G., Song B., Dhakal S., Lateral variation of the Main Himalayan Thrust controls the rupture length of the 2015 Gorkha earthquake in Nepal, Science Advances, 2019, 5: eaav0723.
全文鏈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advances/5/6/eaav0723.full.pdf
中文翻譯:主喜馬拉雅逆沖斷裂的橫向變化控制2015年尼泊爾Gorkha地震的破裂長度
圖1. 建于震源區中科院加德滿都科教中心主觀測場的寬頻帶測震與氣象儀器
圖2. 沿MHT界面的平面圖和穿過7.8級主震的剖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