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中科院“絲路環境”專項研究報告為沿線發展“號脈”
文章來源 :
2019-04-28 16:56
中國科學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科學研究專項(“絲路環境”專項)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資源環境基礎與社會經濟背景》中英文版研究報告19日正式出版發行。報告圍繞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通過“號脈”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環境基礎和社會經濟背景,為進一步研究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途徑提供重要科學基礎。
完成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的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衛東研究員團隊與出版中英文版研究報告的商務印書館,當天下午在北京共同舉辦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研討會暨新書出版座談會。
劉衛東介紹說,綠色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必然選擇,中科院于2018年初設立“絲路環境”專項,圍繞水、生態和人類活動,聚焦如何應對綠色絲路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如何科學認識和防范環境災害風險、如何調控人類活動對環境變化的影響、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生態與環境的協同演化、西風與季風作用如何影響環境和水資源變化等五大科學問題,著力開展環境變化機理、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研究。
研究團隊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八個方面:一是“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地質地理條件復雜多樣,科學認識其差異巨大的地理格局是建設綠色絲路的基礎。二是沿線地區具有特殊的地質構造,既形成豐富的油氣和金屬礦藏,也帶來地震高發的風險。三是水是沿線很多國家發展的制約因素,也是綠色絲路建設必須考慮的核心因素。四是沿線地區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亞歐大陸內部干旱區顯著變暖,中高緯地區降水普遍增多,同時各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也呈現增長態勢。五是沿線地區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地區之一,保護壓力大。六是受地質構造及西風、季風相互作用的影響,沿線地區是地震、地質和氣象災害多發區,自然災害風險大。七是沿線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明顯,發展需求和潛力巨大,正在形成比較清晰的勞動地域分工和緊密的貿易網絡,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改善緩慢。八是受資源稟賦、地理環境和發展狀態影響,沿線部分國家的脆弱性較高,減貧壓力大。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院士為《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資源環境基礎與社會經濟背景》中英文版研究報告作序稱,“絲路環境報告和專著”系列是“絲路環境”專項重要成果的表現形式之一,將系統展示第三極和泛第三極氣候環境變化與綠色絲路建設的研究成果,為綠色絲路建設提供科技支撐。他當天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上表示,該報告揭示了沿線地區的總體特征和發展態勢,為沿線地區探索綠色發展途徑提供了重要科學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