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聯播報道絲路環境和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最新進展
文章來源 :
2019-01-31 14:05
2017年8月正式啟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核心問題是關系約20億人口的“亞洲水塔”有何變化?2018年9月,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發布了亞洲水塔區開展的冰川、積雪、凍土、湖泊、河流變化和大氣環境等最新科學考察成果,發現氣候變暖變濕,正在引起“亞洲水塔”的加速液化,并伴生新災巨災頻發。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指出,2018年10月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連續兩次發生冰崩垮塌、形成堰塞湖、導致冰崩堵江事件,加快了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研究亞洲水塔的水“從何而來”、如何“補水”的研究步伐,其首要問題是把西風和季風的水汽傳輸過程研究清楚。
作為2019年首個重要科考項目,在第二次青藏科考和中科院絲路環境專項的共同支持下,1月2日開始,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空天信息研究院的40多名科考隊員組成的藏東南水汽傳輸科考隊,在藏東南魯朗展開了大氣水汽傳輸觀測實驗。魯朗地處雅魯藏布江水汽通道,位于印度季風傳輸水汽進入青藏高原的關鍵區。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科考隊使用新技術“浮空艇”,搭載科學觀測儀器,以“極目”的視角研究亞洲水塔的水汽來源。
經過15個通宵作業,6次升空觀測,科考隊最終實現了“浮空艇”垂直上升到海拔6204米高空的各項科學觀測,獲得了重要的填補空白的水汽穩定同位素觀測數據。同時,此次成功觀測為“亞洲水塔”地區水汽傳輸三維觀測體系的建立推進了堅實的一步。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除了在魯朗地區進行高空水汽觀測外,還通過大峽谷沿線設立的10個地震觀測臺站,展開持續的地震觀測和研究。1970年以來,這片區域共發生4級以上地震約600次,中國有歷史記錄以來發生的最大地震-1950年8.6級察隅地震即發生在這一地區。2017年11月18日大峽谷所在的米林縣發生了 6.9級地震,以及2018年10月17日和29日在震中附近的加拉白壘峰下的色東普溝出現兩次冰崩堵江事件,在地震波形上都清晰地記錄了地下斷層和地表碎屑物開始滑動的具體時刻、持續時間和滑動方向等特征。在這里建立地震觀測臺網,有助于對該溝的冰崩災害鏈進行監測和預警。
相關進展在央視新聞聯播播出。
科考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