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與堅守—走近別樣的珠峰
文章來源 :
2019-01-28 19:16
關于珠峰,有太多太多的文章介紹她
有人向往,有人攀登,有人堅守
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以它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
復雜的地質構造
舉世無雙的科研價值
吸引著科學工作者去走近她,守護她……
一、群山之冠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被譽為群山之冠,既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也是地球上最高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編繪的《皇輿全覽圖》中,就已測定了珠穆朗瑪峰的位置,稱其為“朱母朗馬阿林”,1952年我國將其正式命名為“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
攝影@王永杰
珠穆朗瑪峰峰體呈巨大的金字塔型,由三部分巖石組成,底部為前寒武紀的喜馬拉雅結晶巖;中部為帶有黃色條帶的淺變質巖;頂部為早奧陶世石灰巖。
珠峰北坡完整的海相地層剖面證實,珠峰地區4000萬年前仍是一片汪洋大海,由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碰撞,大約3000萬年前海水退出逐漸隆升,距今700~800萬年時經歷了一次快速隆升,400~300萬年以來才快速整體抬升為地球上最高峰,并被認為當前還在上升。
在珠穆朗瑪峰北側海拔5500一6300米之間,有世界上發育最充分、保存最好的冰塔林。一座座冰塔高達幾十米,千姿百態、晶瑩如玉。在陽光照耀下,連綿不斷的冰塔林氣勢非凡。冰塔呈藍色或淺綠色,宛如水晶,又似翡翠。
錯落在冰塔間的冰川湖,像明鏡似地倒映著座座冰塔。陣風吹拂,掀起粼粼碧波,使冰塔的倒影更顯得婀娜多姿。冰塔周圍處處都是冰雕玉縷的“藝術品”。玲瓏可愛的冰橋、冰芽、冰蘑菇,及尤如冰雪宮殿的冰洞,使人流連忘返。
這種瑰麗的景象是低緯高山山谷冰川在強烈的太陽輻射和干燥氣候下蒸發旺盛、消融差異發展的結果。
珠峰地區冰川途中
攝影@叢志遠
東絨布冰川冰塔林
攝影@叢志遠
從珠穆朗瑪峰北坡大本營往南眺望,珠峰頂常常飄掛著一條白色云帶,迎風招展,宛如旗狀,故名旗幟云,又稱旗云。
旗云形狀多變,有的如疾風勁吹的旗幟,有的如“怒發沖冠”的烈馬;有的似海潮逐浪高;有的云頂似湖面上碧波蕩漾,旗云更加點綴了世界最高峰的瑰麗奇觀。珠峰旗云一般在日出后形成,11-15時出現最多,15時后由于對流云發展旺盛,峰體或者在茫茫的云海中時隱時現,或者全為云蔽,旗云就很少出現了。夜間幾乎不出現旗云。
珠峰峰頂容易生成旗云的原因,主要與珠峰特殊高度和地理條件有關。
據研究,珠峰南北坡在7500米以下多為冰雪覆蓋,北坡和西南坡在7500米上下的下墊面截然不同,7500米以下為冰雪覆蓋,7500米以上多為碎石表面。
日出后,7500米以上,碎石表面吸熱多,增溫快,使得鄰近大氣溫度上升,高于同高度自由大氣溫度,形成沿山坡向上的氣流(類似谷風);7500以下,冰雪表面受熱升華,給上升氣流輸送水汽,為造云提供了條件。白天,不斷的上升氣流和水汽輸送使得常有對流性積云在珠峰峰頂附近生成,這些積云被高空西(東)風吹拂,向東(西)飄移,便成為掛在峰頂宛如旗幟飛揚的旗云。
夕陽下的珠峰和旗云
攝影@05年珠峰科考隊員
二、珠峰科考
珠峰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復雜的地質構造,使其一直成為科學家關注的焦點。建國以來,我國組織了多次科學考察,持續對珠峰地區進行科學研究。
1958年-1960年,為了配合國家登山隊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中國科學院組織了一支46人的科學考察隊,對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自然地理、地質、地貌、氣象、水文、植物、動物等方面的考察??疾旆秶ㄖ榉宓臇|、西、北側海拔2500米到6500米的地區,面積約7000平方千米。經5個月的野外考察和持續一年的氣象水文觀測,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科學資料。
1966-1968年,中國科學院西藏科學考察隊以“喜馬拉雅山的隆起及其對自然界與人類活動的影響”為中心課題,對西起吉隆、東至亞東、南自中尼邊境國界、北及藏南分水嶺,總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的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了地質、地理、氣象、測繪和高山地理等方面的綜合科學考察,在探討高原自然特征、發展歷史等方面有了較大的突破。
1972年,中國科學院在蘭州召開了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學術會議,全面總結了此次考察成果。
1974年起陸續出版《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1966-1968》,共分地質、古生物、第四紀地質、自然地理、現代冰川及地貌、氣象及太陽輻射等7個分冊。同1959-1960年的考察相比,在探討高原自然特征、發展歷史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975年,中科院、國家測繪總局和原國家體委組成珠峰登山科學考察分隊,對珠峰地區進行地質、氣象、高山生理與預測量方面的考察研究。還進行了環境背景值(本底)和天然水體中氫氧同位素分布的研究??疾斓姆秶饕侵榉灞逼轮钡巾敺宓奶馗吆0蔚貛?。此次考察精確測定了珠峰的海拔高度為8848.13米,在與珠峰峰頂同屬一個層位的巖層中發現了三葉蟲、腕足類、海百合化石群,結束了國際上有關珠峰峰頂巖層年齡的爭論。
珠峰科考隊在海拔7007米的珠峰北坳進行重力測量(章銘陶提供)
圖源自《青藏高原科考訪談錄(1973-1992)》
2005年,中國科學院第4次組成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隊,有30余名科研人員參加,對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地質、氣象、生物多樣性與環境變化等方面的考察與研究,而且這次精確測定的珠峰高度為8844.43米,這也是21世紀我國首次珠峰地區多學科綜合科考。
2005年,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隊
攝影@05年珠峰科考隊員
往埡口運送儀器
攝影@05年珠峰科考隊員
攀登冰懸崖
攝影@05年珠峰科考隊員
冰塔林采樣
攝影@05年珠峰科考隊員
2018年,中國科學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重要指示精神,組織60余名科技人員,圍繞氣候與環境變化、南亞污染物跨境傳輸過程、西風-季風相互作用過程及其對水汽傳輸的影響機理等,對珠峰地區進行了綜合考察研究。這是近40年來珠峰地區開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科考活動。
2018年,中國科學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
珠峰科考
攝影@2018年珠峰科考分隊
三、長期監測
喜馬拉雅山脈長2500公里、高6000米、總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是高原隆升和大型山地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青藏高原特殊大氣過程集中表現的典型區域。
請將手機橫過來看 ↓ ↓
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
圖源自NASA
喜馬拉雅山區的高海拔導致該地區與自由對流層大氣最為接近,使得該地區成為地面大氣與自由大氣間物質能量交換的理想區域;
強烈的地面—對流層大氣間的物質交換使得該地區成為監測北半球大氣環境的最佳地點。
喜馬拉雅山復雜的地形和強烈的太陽輻射形成了該地區獨特的大氣環流系統以及氣候和環境特征,成為山地大氣科學和環境科學研究的實驗室。
在以珠峰北坡為代表的喜馬拉雅山區建立大氣和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對于全面準確的認識喜馬拉雅山地區的地氣相互作用規律,進而更加清楚地認識該地區及青藏高原在全球變化中作用和對全球變化的響應都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2005年9月,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珠峰站)建成,珠峰站的長遠目標是:將珠峰站建成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級野外站,并成為正確認識喜馬拉雅山區大氣過程和地表過程本身以及其對我國、東亞、南亞乃至全球天氣氣候影響和反饋效應的觀測研究基地。
珠峰站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的扎西宗鄉, 海拔高度4276 米,距珠峰登山大本營30公里左右,距定日縣城約80公里,距拉薩約650公里,位于珠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總面積為30畝,包括觀測場和生活區兩個區域,中間用柵欄分開,生活區占地約為2000平方米。該地區為高山戈壁荒漠下墊面,為卵石河灘地,地勢高低不平。
珠峰站位置圖
請將手機橫過來看 ↓ ↓
拉薩到珠峰站的公路
絨布河岸
攝影@叢志遠
珠峰站目前現有的觀測內容主要有大氣物理觀測;大氣環境觀測;植物生態和物候監測;地球物理觀測;水文監測。此外,珠峰站每年還采集大量的液體樣品,如大氣降水、河水等,供不同研究課題使用。
大氣環境觀測儀器
攝影@叢志遠
無線電探空監測
冰川化學監測
河流水文監測
珠峰站地處藏區腹地,海拔高,條件艱苦,而珠峰站的工作人員一年中在這里至少工作6個月。
他們要徒步去架設沉重的儀器。
背上儀器在路上
攝影@王忠彥
在海拔5800米架設儀器
攝影@王忠彥
我們只能看到他們朋友圈中珠峰的藍天白云,卻無法感同身受照片背后的艱辛。
圖源自珠峰站副站長王忠彥朋友圈
他們不僅要在缺氧的環境中工作生活,更要忍受長期難捱的寂寞。
珠峰站站長馬耀明研究員說,現在的科研條件已經好了很多,珠峰站已經從帳篷變成活動板房,再到固定板房,如今變成了樓房。
珠峰站大門
珠峰站實驗及生活用房
他們現在還可以在溫室大棚中種植各種蔬菜水果,改善生活。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珠峰站的大棚蔬果
珠峰站堅持做了10多年的公益活動,每年組織捐贈衣物,為珠峰站周邊的藏族小朋友送上溫暖。
除此之外,他們還開放臺站,講解普及環保知識,讓科學的種子在幼小的心靈生根發芽。
小學生集結到站
排隊領取學習用品
穿上新衣服的孩子們
介紹臺站儀器
講解環保知識
建站13年以來,珠峰站為一次次珠峰科考和中科院及全國各界的科研活動提供了保障,取得了大量連續的科學觀測數據,同時也產出了一批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和杰出的科研人才。
珠峰站站長馬耀明研究員成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的獲得者;
2005年建站的主要人員之一仲雷教授成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的獲得者。
................
珠峰在那里,他們也將一直在那里用科學守護這方凈土。
珠峰金頂
攝影@王忠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