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絲路環境”專項將通過聯合國平臺服務國際社會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2018-09-27 10:57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朱立平27日在北京表示,由該所牽頭組織實施的中科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簡稱“絲路環境”專項),將通過聯合國環境署平臺服務國際社會。
中科院當天舉行2018年第三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朱立平介紹“絲路環境”專項說,自今年3月啟動實施以來,“絲路環境”專項先后部署開展了青藏科考任務,積極對接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搭建專項成果出口的國際化平臺。
在國際化平臺方面,“絲路環境”專項已與聯合國環境署就專項通過聯合國環境署平臺服務國際社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科技支撐等具體合作事宜達成共識,相關協議將于今年11月份簽署。
他說,“絲路環境”專項還積極推進荒漠化防治體系與示范的國際合作,依托前期基礎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搭建多個研究平臺、野外臺站,并形成成套的防沙治沙技術體系與模式,助力“一帶一路”沿線荒漠化防治。
其中,“絲路環境”專項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生態屏障建設技術試驗落地,已建成30畝的引種篩選示范基地,完成20公頃示范基地的設計方案;“絲路環境”專項與烏茲別克斯坦植物研究所共同啟動的“中-烏全球蔥園(塔什干中心)”建設,目前已收集保育蔥屬植物100余種,成為中亞地區蔥屬特別是野生蔥屬植物保護、研究、資源挖掘和科學傳播的重要基地,在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產生積極示范效應。
朱立平稱,泛第三極是從第三極向西、向北擴展,涵蓋青藏高原、帕米爾、興都庫什、伊朗高原、高加索、喀爾巴阡等山脈的歐亞高地及其環境影響區,面積2000多萬平方公里,與30多億人的生存環境有關。泛第三極地區與“一帶一路”核心區高度重合,深入研究泛第三極地區環境變化規律、機制與未來變化趨勢,解決重點地區、重點國家和重點工程的資源環境問題,將為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最強烈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為打造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一帶一路”提供決策支持。
據了解,“絲路環境”專項為期5年,共設置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科學評估與決策支持方案、生態屏障動態監測與區域綠色發展方案、重點地區和重要工程的環境問題與災害風險防控、人類活動的環境影響與調控、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與適應策略、西風與季風相互作用和水資源變化、地質演化及環境資源效應等7個任務項目,以及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空間路線圖的綜合集成研究、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生態環境變化與調控對策、西風-季風作用與亞洲水塔變化及其廣域影響和綠色發展方案3個聯合攻關項目。(完)